国际朋友圈点赞中国旅游
旅游业如今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,是最富活力、最具潜力、增长最快的综合性产业之一。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、潜力最大、发展最快的旅游市场,中国即将举办首届世界旅游发展大会,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国际朋友圈的热情点赞。
影响力与日俱增
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、世界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,在世界旅游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。
“首届世界旅游发展大会在北京举办,凸显了中国旅游大国地位。中国举办世界旅游发展大会是非常自然的事。”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地区支持办主任浅沼唯明近日表示。
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部长金钟德表示:“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一直引领着世界经济的增长。近年来,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备受世界瞩目。在这样良好的势头下,首届旅游发展大会在中国举行,表明了中国政府大力发展旅游业并引领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决心。”
马来西亚华人旅游业公会总会长陈三顺说:“近年来,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,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,旅游大国的地位日益凸显,对世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。即将在中国举办的首届世界旅游发展大会,可谓是实至名归,对于世界各国的旅游市场发展也会有很大的帮助。”
中国的经济实力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,备受世界各国瞩目。相信通过世界旅游发展大会,不仅能够密切中以双方旅游合作,也能促进国际旅游交流。以色列国家旅游部中国办事处首席代表史宝乐表达了同样的观点。
新西兰旅游局亚洲区总经理大卫告诉记者,首届世界旅游发展大会在中国举办,这肯定了中国在全球旅游市场的地位,世界希望分享中国旅游发展经验与机遇。大会带来的资源和世界的瞩目,势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国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,对世界经济复苏发挥更大作用。
旅游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
首届世界旅游发展大会主题为“旅游促进和平与发展”,确定了旅游促进和平、促进发展、促进扶贫三大议题。浅沼唯明说:“我认为除了看景、购物、品尝美食外,旅游还应该有更重要的东西,那就是促进国与国、人与人的相互理解。中国政府将‘旅游促进和平’定为此次世界旅游发展大会议题之一,我觉得做得非常好。”日本国家旅游局北京办事处首席代表伊地知英己也表示,当下世界并不安定,希望能通过大会发出一个呼声,促进世界各国和平,让全球旅游业得到发展。
美国旅游推广局首席市场营销官王惟德告诉记者:“世界旅游发展大会是世界旅游交流对话高端平台,可以加强各国旅游国际合作,推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。通过大会,我们有机会充分了解中国及其他各国旅游发展成就,并借鉴各国发展旅游业的成功经验和做法。”
金钟德表示说,旅游业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外汇收入来源,对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,但旅游的核心还是人员交流。人员交流不仅可以增进对彼此国家的了解和认识,还能成为世界各地文化风俗自由沟通的平台窗口。因此,这次大会的三大议题——促进和平、促进发展、促进扶贫,可谓是最符合当下国际社会旅游业现状的三大议题。
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,对经济发展和扶贫的作用十分显著。大卫介绍说:“旅游业是新西兰经济体和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,已成为新西兰出口收入来源第一位。近年来,中国旅客赴新西兰旅游的人数与日俱增,稳居新西兰第二大客源国。去年,中国旅客为新西兰旅游业带来17亿新西兰元的直接收入,同比增加63%。”
中国搭建旅游共赢平台
俄罗斯旅游署署长奥列格·萨弗诺夫称:“在首届世界旅游发展大会框架下,各国将就世界旅游业的发展方向进行讨论,聚焦世界旅游业发展的限制问题,并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。”中俄两国旅游合作紧密,双方有包括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、人文合作委员会等在内的多个合作平台。萨弗诺夫称:“与中国在旅游方面的合作具有战略意义,希望俄中旅游业发展会逐年增加。”
王惟德告诉记者,大会的举办不仅有利于中美旅游交流,也将对世界各国旅游发展产生带动作用,有利于深化地方对接,拓展各国旅游合作新空间,全方位推进国际旅游向纵深层次发展;有利于推动企业合作,带动和引领旅游产业新发展;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软硬环境建设,为游客往来提供更多便利。可以说,大会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改善升级旅游合作机制的平台。
金钟德介绍说,中韩两国一直在积极推进旅游领域的各项交流合作。尤其是去年韩国旅游业因中东呼吸综合征一度陷入危机,在旅游上中国还给予了韩国不少帮助。去年是中国旅游年,今年是韩国旅游年,希望通过两国互办旅游年能够进一步深化旅游合作。去年,中国旅游局实施了许多改革举措,例如改善厕所环境、倡导文明出游等等。通过这些措施,中国不仅将为世界旅游业做出量的贡献,还将引领世界旅游业实现质的发展。
“我希望马来西亚在未来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和中国企业合作,接待更多的中国团,以刺激马来西亚的旅游市场。”陈三顺表示,希望中国在推行的“一带一路”发展战略时,可以直接带动更多的中国游客到访马来西亚及整个东盟十国,进而刺激区域内的经济、旅游、教育、文化、医疗旅游等方面的蓬勃发展。
责编:郭妍汐